随笔 | 文字的时间、空间、渠道和内部化

Wandi Cao
Apr 27, 2021

我和很多人说过,自从和小3岁的广东舍友住在一起,发现我们明明都是说普通话、却不能理解彼此的时候,我对交流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了。

我对自己说英文可以被听懂的要求,都没有那么高了。哪怕澳洲人听不懂我在说什么,我也知道那未必是我的问题。

文字的传播是会变化的,像是通假字,记忆里唯一深刻的是古文里的“走”,和台湾传来的“哇塞”原义对应普通话里的“我操”。我们现在读到的文字,是不是都不再是作者提笔时的意义了?一杯水,晾凉了、泡了茶或是洗了脚,一滴水有了新的水生,那一个字,从古到今,也有了新的涵义。从南到北,也变得不一样了。时间和空间对一个字的变化,一个字,作为智慧的高度抽象,连带着把智慧都变化了。同一屋檐下,此时此刻的两个人,一南一北,讲普通话,但是内容各说各的。

平时工作需要写文案。文字才需要冷静期,从“我想告诉你”,到“我要如何告诉你,你才能听到我想表达的内容”,作者要做太多事情了。我刚写完看稿子,跟亲爹妈看孩子似的,觉不出毛病,过一两天忙完了,再回过头看看,才发现自己逻辑上的盲点。写完的字都得晾凉,也晾凉自己。除去自大的滤镜之后,改完觉得还可以的,交出去。客户不喜欢也没关系了。

上学时,我从没考虑过,经典课文的文字在今天还有文字上的意义,是因为语言的发展没有那么快?还是因为大师之所以是大师,是可以用精准的文字表达超越时空的涵义?

语言的规范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,这让说同一个语言的人能够正常理解彼此。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学习新的语言是到文字的意义为止,而不是到“这个字,它在这个年代这个地区”的意义为止。

除了专门研究语言的人,普通人的短短几十年人生,在过去也许还涉及不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。但是现在不是了。变化太快。

跟舍友讲,“我要做水”,开始她不知道我要干嘛。我说“我要烧水”,她才明白我要喝热水。

但是放在三十年前,“我要烧水”,应该也有“我要去洗澡了”的意思吧。(我猜的)

我作为90年代出生的人,常常感觉我的语言停留在了2014–2016,那是我读大学的年纪。现在微博上的用语我也懂,但是已经不喜欢去跟风使用了。唯一一次我意识到大家为什么喜欢用首字母缩写,是我想要转发微博如何尽可能精简地骂人的时候,发现果然很省字符,如果我写cnm还有字符解释因果、或者脏上加脏。

我很喜欢的微博博主8jiao,她说在美国的华人,自己保留的传统文化就停留在了出国的那一年。所以一条街上,有着“不同时期”的中国传统文化。我想也是,如今中国没有几个大城市会舞龙舞狮了,但是海外唐人街的春节一定有舞龙舞狮,甚至海外最长的那条龙在墨尔本的澳华历史博物馆。(博物馆自己说的)

那人的语言的年纪,是不是就是人停止接受新鲜文字的时候? — — 我经历了火星文没有使用,但是到缩写时代的时候彻底放弃去理解yyds是什么意思了。(我知道,是永远的神,这不是重点)

--

--